扇子是过去人们夏日必不可少的“消暑神器”,有诗赞曰:“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扇子还是 文人雅士们喜爱把玩的一种民间艺术品,史料说我国大约早在 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已有了。后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消暑降温主要是靠电扇和空调,扇子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而淡出生活。可是为啥 还有这么多人对它感兴趣?牛华的一对农民夫妇就专门从事这项复杂累人又挣不了多少钱的活,还促成 了———
笔者去年(9 月)在嘉定坊举办的《尼泊尔风情周》活动中,看见在一个摆有大大小小桃芯形状的 棕叶扇地摊上,女的坐在矮脚小板凳上俯身编织着双脚下纵横交叉的棕叶,男的则忙着收钱补钱卖扇 子。来来往往的游人在摊位前不断地提问、拍照和购买。
他名叫杨培友,今年62 岁,只读了两年小学。 在七十年代初期也就是10几岁,无意看到队里有人学编扇子,就在家悄悄学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 复摸索和无数次的失败后终得要领。但当时只是编点来卖了换点油盐钱补贴家用。改革开放以后,他发现人们生活虽然好了,基本用电扇和空调来消暑降温,但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坝扇子还是有用的,特别是那些用椅轿儿(童车)推宝宝出来耍的宝爸宝 妈们,更要配把扇子为宝宝送去散热降温的柔和凉风,同时驱赶虫虫。
由于此活工序繁杂累人,赚钱不多,因此做的 人也不多。他看到了这一商机,加之本地有丰富的 棕叶资源,便一心做起手工编织棕叶扇的行当来。然后与妻子分头到人流多的农贸市场、中外游客多的旅游景点摆摊销售,卖扇的同时又编扇来展示编 织工艺。由于此扇子柔韧耐用,美观大方,且售价不 高,销路很好。这样一编就是四十多年,技艺日见纯 熟,他的扇子一般可用上四、五年,甚至有的还用上 了八年十年的。
“你不要小看这把扇子。”他无比自豪、开心地 笑着说:“就靠它编出了我一家人的生活,女儿读了大学,还靠它在乐山买了房子。”原来他早在 2015年元旦就把家从牛华镇顺山村乡下搬到嘉州长卷的新房来了。
由于卖扇的时间长了,他也逐步走上了勤劳致 富的生活道路的同时,在当地有了一些名气,人们 叫他“杨扇子”,先后被峨眉山“水晶广场”、和“峨眉
现已景入桑榆的老杨到了安度晚年、享受老年生活的阶段,但他夫妻俩仍然像以前一样不亦乐乎 地忙着自编自销他们的棕叶扇。“为什么还要干 呢”笔者有点好奇。
“平时做惯了也耍不惯,现在等于找点事来混时间,同时又还能挣点钱,这哪点不安逸喃” 朴实的老杨笑着回答说。我豁然想到,这也许是一种适合他们这类老人的养老生活方式。
编辑点评 “杨扇子”不愧于杨扇子,于手绘中 给人以才艺,清凉之处给人以念想,于怡情之中给 人以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