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总数:7661 篇
    文章评论:700 条
    注册用户:83 名
    点击总数:11469962次
网站首页 >> 史海采珠 >> 文章内容

一代宗师黄庭坚诗词中的亲情友情——《小西湖》总第十九期

[日期:2022-08-03]   来源:《小西湖》总第十九期  作者:王水宝   阅读:336次[字体: ]

    北宋大文学家、大诗人、大书法家、 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开山之 祖黄庭坚(1045———1105 年),字 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北 宋洪州分宁 (今江西修水县) 人。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 耒、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 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成为矗立于北宋诗坛的两座高峰,并一 直影响到晚清。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未担任过任何重要职务,且还一再遭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被贬寓所。但黄庭坚一生以“孝友忠信”为根本,抒写亲情和友情, 且十分重情,在他大量的诗赋作品中,有 很大一部分都得到了体现。

一、对母亲的情感深挚

    黄庭坚出生在一个诗人家庭,其父 黄庶是当时专学杜甫的诗人,在黄庭坚14 岁时,其父不幸逝世,家庭生活十分 艰苦,母亲谢氏含辛茹苦地把黄庭坚抚 养成人,故而黄庭坚对母亲十分孝敬,母子感情特别深。23 岁那年,黄庭坚考中 进士要外出赴任,写了一首《光山道中》, 其中“出门捧檄羞闲友,归寿吾亲喜自 知”两句,流露出了黄庭坚不愿远离母亲去外地做官的真情实感,表现了对骨肉亲情的依恋。元丰三年,黄庭坚在赴江西太和县令上任时,因吃莲子而睹物思亲,从莲子想到了母亲的慈爱,激情中写下 了《赣上食莲有感》:“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黄庭坚的一片至诚 至真的孝心,纯真之至,亲情绵绵。

    崇宁元年(1102 年),黄庭坚在德州任职期间,为探望在江西萍乡当县令的哥哥黄大临,他航荆 江,过洞庭,涉修水,途经万载,宿逍遥观广慧寺(今万载三兴乡境内),流连数日。一天傍晚,他独步庭院,望月儿初升,感寒气袭人,微风轻拂中,顿觉无比的清静。触景生情,想到自己颠沛流离,未能侍奉慈母,甚感内疚,怀着忧伤的心情,写下了《宿万载广慧寺》七律一首:“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 气清。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于桐叶落阶声。不遑将此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 雁月边横”。 诗中对啼鸦、寒夜、竹影、 落叶等景物的委婉描写,感慨殊深;加之对思母、离家、书信、归雁 等情感的着意刻划,以景表情。整首诗情景交融,十分亲切。特别是“不遑将 此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两句,是很真实的恩情的自然流露,以及那种未能 对母亲尽其孝道的自责,倍感真切。读后,谁能不为诗人对慈母的思念而感慨不已呢!

    黄庭坚虽然做了官,但每天都要为 其母亲自洗刷便桶,从不间断。其母晚 年病重时,黄庭坚亲自熬药喂药,通宵 达旦服侍。黄庭坚母亲逝世后,黄庭坚服丧三年不仕。他又筑“永思堂”庐于墓 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他对长辈黄 廉、李常、孙觉、谢师厚也孝敬有嘉,终 身感恩不尽。

 二、对兄弟的情感甚笃

    黄庭坚有一个兄长一个弟弟,还有妹妹,他对兄弟诸妹一概情感甚笃。他弟弟黄叔达,患有腿疾,是一个残疾人。 但黄叔达恃才傲物,四处行吟,对家里的 事很少关心,而黄庭坚不但不怪罪弟弟且还倍加呵护。特别是当黄庭坚贬谪黔 州期间,黄叔达携家人前往投靠,虽然生计艰难,但黄叔达还要远游,消费银两, 黄庭坚对此却毫无怨言。他大妹不幸于 熙宁庚戍年仅二十五岁悲惨而卒,他哀 切悲怆,作辞赋《毁璧》泣血祭奠,深切追悼。在黄庭坚四十五岁那年,遇朝廷恩典,他可以将儿子申报 入仕,但他放弃儿子而申报侄子,一时被人称道。

    对兄长黄大临(字元明)更是如此,因为他与黄大临都在异地当官,思念甚切,因此,两人常有诗书往来。黄庭坚在河南任县尉时,和兄长黄大临仅分别一年,因怀念亲人心切,竟做起梦来,梦中回到了故乡见到元明。他写下了《夏日梦伯兄江南》:“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诗酒一年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河天月晕鱼分子,槲叶风微鹿养茸。 几度白沙青影裹,审听嘶马自 筇”。此诗感情细腻,洋溢着对兄长的真情实感。

    黄大临赴江西萍乡当县令时,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又从德州前往萍乡探望,兄弟相聚半月。并在县正堂上题写了389 字的《书县厅壁》,尾后写下了“因书之屏间慰别后怀思》。足见兄弟之间的感情深挚、真诚。他们虽都当官,但都是不大的官,且还屡遭贬迁,黄庭坚每次被贬,兄长黄大临都要亲 自送黄庭坚到贬所,以示手足情意。哲中绍圣二年,黄庭坚被贬黔州,黄大临亲自送至摩围山下,并停留数月,伴弟贬居。元明离别时,黄庭坚写下了《和答元明黔南赠别》:“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终日擎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时,黄大临又曾赋词一首 《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樽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可以看出,从这些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十分深切地流露出他们的手足之情,十分感人肺腑。  

三、对朋友的情感真诚

    对待朋友,只要是与黄庭坚志同道合者,他都是披肝沥胆,真诚相待,倾心相交,深切关怀。

    苏东坡原是黄庭坚的老师,但却成了挚友,他 俩在元丰元年(1018)订交,从此,黄庭坚的一生与 苏东坡始终保持着真诚的友谊。哲中当朝时,旧党 上台,苏东坡、黄庭坚等人被召入京为官,因此相互 庆贺、唱和、祝颂的诗就比较多。但黄庭坚却不是人云亦云,一日,家乡的亲戚托人捎来了一些家乡出 产的双井茶给山谷,他想起亦师亦友的苏东坡,便分出一部分送给他品尝,他乘送茶叶给苏东坡之 际,写了一首《双井茶赠苏子瞻》:“人间风日不到 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搞云腴,落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从这首诗中,充分看出了黄庭坚对朋友不是一味地吹棒,而是清静地指 出,东坡要小心政坛的险恶,在得意时不要忘记那 年被贬黄州的情景,还是早日“独载扁舟向五湖”好,这是对朋友的忠告和深切关怀。事隔几年,发生 了“元党祸”,苏东坡果真遭贬岭南,黄庭坚也受牵连被贬黔州。在荆州黄庭坚读到了苏东坡写的和陶渊明的诗,便作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 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近。”黄庭坚不但没有因牵连被贬而对苏东坡有怨言,反而 加深了对苏东坡的情谊。在这首诗里,更看出了黄庭坚对苏东坡深情的友谊和崇高的评价。及至苏东坡逝世,黄庭坚还用诗篇多次凭吊缅怀,可以说,黄 庭坚与苏轼的友谊是真情实感、至死不渝、终其一生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王安石被二度罢相,受到众人抨击时,黄庭坚不怕流言蜚语,写了一首《和王荆公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中:“风急啼鸟未了,雨来战蚁方酣。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其中 对那些落井下石、翻云覆雨的私利小人,进行了严正的批判。王安石寄居于金陵半山寺时,黄庭坚还专程拜访了这位孤独的半山老人,并对他的人品和才华予以高度称赞。更可贵的是,黄庭坚五十四岁 那年,从贬所黔州再迁戎州,途径涪陵时遇到谪居 在此的程颐。而程颐曾发难过苏东坡,且连累于黄庭坚,但黄庭坚抛却前隙,前往看望,并为其居室题 写“钩深堂”。黄庭坚对朋友的高贵品格,真可谓是 坦荡君子。

    黄庭坚对朋友之情是浓浓的。黄庭坚在监德州(今属山东省)德平镇时,遥想少年时的好友黄几复,而此时黄几复正在广州四会(广东四会县地)当县令,黄庭坚便写了一首千古名篇《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表达了黄庭坚对儿时且身在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可以看出,黄庭坚对朋友是情真意切。另外,他对其他朋友 李髯、张宜父、孔平仲、陈师道等都写诗唱和,并道 出了黄庭坚对朋友们的关怀、砥砺、勉励、支持。

    黄庭坚一生所交的朋友虽没有苏东坡、欧阳修等人的多,但在中国诗史上,像黄庭坚这样大量抒写友情的诗并不多见。

相关评论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