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浩气”在“桨声灯影”的梦幻里穿行
———读高丹宇组诗《行吟古津》
这是一组比较优秀的登临抒怀、缅史咏志的诗歌,写得情景交融,慷慨雄浑,不但精彩展现了“古津”朴拙的地理风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讴歌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的辉煌成就,抒发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创业豪情,读来令人胸怀开阔,精神振奋!
作为 20 世纪以来中国新文学信徒中的一员,诗人高丹宇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长河中自然延展的部分,其脉路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偏移,这也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肯定的。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这些诗歌作品不是空洞苍白的无病呻吟,其关注的也不是孱弱低微、无聊私我的小情绪,而是与 国家民族命运、社会道德秩序和大众精神生活有着 紧密联系的现实情境,都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例如:诗人在“龙马负图寺”联想到的是中国人历来推崇的“龙马精神”:“孟津乃至中国 / 正由弱到强 / 收获一个又一个 / 让世界震惊的感动”(《龙马负图寺》);在“古渡口”他看到的是“你泊着风霜雪雨/你摇着日月星辰,/大桥卧波古渡飞虹”(《古津》);在“黄河小浪底”,他则期盼“泱泱大河载着新生和繁荣 / 从这里出发 / 把祝福和祈盼 / 向着两岸 / 向着黄河儿女 / 深情地传送”(《黄河小浪底》)。因此,高丹宇的诗歌是具有广阔社会背景和现实生活根基的,其语言的后面站立着众多的“人”和“事”,排列着广博的“理”与“情”。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在高丹宇的诗歌中驻扎着当前中国文学中极其宝贵、又极其稀有的“士大夫精神”。以“范仲淹式”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情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是我国士大夫精神风格的典型。从历史的背影后面审视这组《行 吟古津》,我们就能很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幽寂清远、萧然淡泊的士大夫气质,领略到作者那种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伟男儿胸怀:“我是周公的后裔 / 我要借你的灵秀 / 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 拉出华夏神州的雄风浩气”(《古津》),“这把灿烂耀眼的火炬 / 穿 过历史的重重烟云 / 承载炎黄儿女的智慧和创造 / 照亮历史的混沌与灰暗 / 固执地楔入我们的灵魂 / 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龙马负图寺》)。这种士大夫精神传统,一直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延续和发展,对各个朝代社会秩序的建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当代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转型,也是迫切需要社会精英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积极作用的,而以“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为重要特征的“士大夫精神”或许正是当代中国精英汲取文化和思想力量的本源。因此,高丹宇在这些诗歌中所建立起来的精神价值无疑远远高于其诗歌文本 的美学价值。
高丹宇的文学营养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当前很多诗人为了寻求诗歌创作的突破,以“先锋”之名而刻意地“反传统”。其实这是一种片面、偏执,进而无效的“开拓”。传统作为一个无限扩大的真实存在,无时无刻不在笼罩并影响、滋养和关照着我们,因此,想要完全的摒弃和抵制传 统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正确的道路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继承。真正的继承传统也不是对语言表面效果和诗歌体式上的模拟和描红,而是一个非常复杂、自觉化的,对母语和民族气质深度的理解和深层的发现,即对传统的“全面消化”与“重新生成”,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我在阅读高丹宇的诗歌时是满怀喜悦的,我发现在他的诗歌中,传统与现代实现了相互的“观照”和“打开”。中国历史文化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虽然发生了断层和改变,但是高丹宇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一样,从中找到了他认为可靠、真正的“精髓”,并使其得到了成功的吸收和转化。这些精髓除了前面所说的精神上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外还有很多,包括文学的普遍和特殊的一些特征,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一旦支撑起当下的写作,就会使文学文本显露出挺拔奇峻的超凡气象。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诗人高丹宇如一位神采飞扬的指挥家,诗歌则像一首首美妙的旋律,运行在他的指挥棒上:“进水塔 排沙洞 / 溢洪道 消力塘 / 是控制系统交互作用的指令 / 或严阵以待 / 或喷涌出征 / 纾 解潮涌浪袭的洪峰 / 涤荡波澜不惊的清净”(《黄河小浪底》);“龙马 / 这匹天地间的精灵 / 从远古的蒙昧中逐水而来 / 踏着流过洪荒的大河而来 / 驮着伏羲氏的圣明厚德而来 / 背负河图的神秘玄奥而来”(《龙马负图寺》)。华夏数千年的辉煌文明史,祖国的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以及当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力的空前强大等等,都成为作者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精神底气和生命底色, 因此这些诗句无不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气势,洋溢出远大方正的气象。
由于紧跟时代步伐,紧扣社会主题,因而高丹 宇在诗歌与现实的能动关系处理上是成功的,他的创作完成了对生活现实的印证和对生存前景的展 望。历尽沧桑、见证历史变迁的古渡口,具有辽阔历史和现实隐喻的汉陵,拉开中华文明帷幕的龙马负图寺,以及承载中国千百年民族梦想的“黄河小浪底”…… 这些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现实地理和现实情境,与作者对历史、时代的主观解读,在诗歌里成了内在艺术质素的相互对峙和碰撞,最后又达成了和谐统一。现实物象的横向存在和时间空间的纵向交叉,其综合成物如同成分复杂、电路精密的高能量合金元件,成为这些作品美学价值的解释者和承载者。在这里,语言形式显得不再重要,也不再是诗歌自足的构成要素,诗人“为时代代言”的主观“价值”成为诗歌绝对的“言说”内容。可以真切感受到高丹宇诗歌作品的最终完成绝不是偶然起意和突临的想象,而是他生活和工作于孟津那片热土之上,长期受到河洛地域文化熏陶而无意识中形成的个人精神“积淀”。这种积淀由既广博又零碎的人文知识和既饱满又细微的乡土情感经年累月一层层叠压而成,是一个成熟诗人的“个人精神版图”,其一旦向外呈现必然是酣畅淋漓的自由奔涌,完全不会在修辞上浪费过多的笔力,因此,高丹宇的诗歌如他面前古老又年轻的黄河水,从来都是坦荡直泻,而不是犹疑扭捏。当然,我们在诗中也能看到诸如虚实有度、四两拨千斤的诗歌技巧:“线装《后汉书》散落的一个章节 / 被岁月省略成一个标点 / 一 任黄河浪裹涛洗”(《汉陵》),“八百个纤夫拽着周朝 / 把你搁浅成一个古渡 // 戎车三百辆从你身上滚过 / 甲士四万五从你肩头跃过 / 你摆渡武王的韬略 / 驮回商纣一匹又一匹亡魂 / 从此一个王朝的荣耀写 在 / 你斑驳的船舷”(《古津》),这些都显示出高丹宇 不凡的诗写功力,也形成了他的主要诗歌特点。
编辑点评:娓娓道来的真切感受,让每一个读 者如同亲读一般,激起阅读高丹宇诗歌的情怀。读 高丹宇的诗歌,于宁静中感受博大的胸怀;在心灵 的荡涤中体会艺术的熏陶。让我们共同去欣赏并体 味这唯美的诗歌画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