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征文

从沉淀的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五通桥区未来城市构想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引发更高层面的追求。近年来,五通桥区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彰显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本文结合五通桥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城市建设的实践,对五通桥区未来城市建设走向进行分析思考和理论上的
探讨。
关键词:人文历史;城市建设
【引言】一座老工业基地怎样在历史的进程中 重获新生?五通桥区未来城市建设的走势如何?这需要我们传承历史和开创未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乐山市和五通桥区的“全域开放年”,围绕“建设两区、整治环境、提升老城、从严治党、全面小康”工作主线,除了坚持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定位不动摇外,我们还可以在未来城市建设和改造方面进行一些有益 的探索。
五通桥区风光旖旎,钟灵毓秀,融山、水、树、 桥、城为一体,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素 有“小西湖”之称。由于“背靠青山走,绿水城中流”,国画大师徐悲鸿曾誉五通桥为“东方君士坦丁堡”。 五通桥因盐成邑,因盐而兴,凿井制盐的历史可追 溯到秦李冰治水时期,是西南片区重要的盐产地。
从 1985 年建区到现在,五通桥区新型城市化建设实践的时间并不长,成果主要体现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未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需要更加综合、完善、协调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崇 尚自然、尊重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经验和特色,对我们有如 下的思考和启发。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念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的命脉,只有经济要素高度密集的城市,经济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城市建设才有后续的保证。五通桥区应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优势,把城市建设未来构想规划定位在山水园林和现代都市融合发展上。按照中国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以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为基本原则,制定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新机制,分享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事实证明,五通桥区以工业经济的 强劲发展来反哺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形成了产业 之间的良性循环。今后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应更加注重规划先行,逐步实施。特别要考虑城市人口 与环境容量、开发与保留、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适宜、房屋的风貌与特色、地下管网预埋、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等。城区范围内建议不能再建新厂,所有工 业企业均应逐步实施异地搬迁到工业集中区进行 生产。未来随着和邦集团、永祥股份和福华通达等集团公司从主城区逐步享受岷江沿岸“退岸入园” 的政策,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愈加宽阔。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利用的最小化,提倡要素集中,避免资源浪费,当前正在进行的“两区建设”
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2、保持城市治安的持续稳定
安全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只有 安全的城市治安环境,才能令居民安居乐业,更加享受生活,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充满信心和自豪 感。目前,五通桥城区的“天网工程”遍布大街小巷,农村的“雪亮工程”业已完成,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当然,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和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开展的“双创”活动,势必引导人 们自觉遵纪守法,从而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我们要着眼于未来需要,按照中办发《关于加强社 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网格化服务管理和亮化工程为底座, 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联动融合为关键,规范化建成五通桥区各级综治中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发展,优化对社会的精细化服务,强化对危险源、污染源等重点关注领域的智能化管控,建设智慧城市。国外有些地方建造房屋 时有意识地将窗口朝向街道路面,不留死角,也同 样达到了降低犯罪率的效果,值得借鉴。
3、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及方便快捷性的提高与否, 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直接相关。例如,国外有些地方中心城区禁止所有小车进入,人们出行 优先选择的依次是步行、自行车、小车、公交、地铁 和飞机;在河堤的保护上不提倡水泥拌石头的堡坎 方式,而采用天然鹅卵石自然堆积的办法;在楼宇 的建造上不千篇一律,也不在城市中突兀起一座与周围不对称的楼房,而是每一座建筑都因地制宜顺 势而为,与自然的山势、水势、地势相结合,与城区山水风貌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又如,正在建设的和平机场、五通段已经通车的成贵铁路、乐山东辰国 际学校落户冠英和医疗卫生康养城(含三甲医院) 的建设等就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上的不断健全 完善,未来在冠英新区还将陆续建成会展中心、高 端会议酒店、教育园区、湿地公园和保税物流中心(B 型),发展定位成湿地新城示范区、诗意中央生活区、空港服务配套区。还例如,桥梁修建在道路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设想在竹根滩规 划“五横一纵”道路的基础上,再修建一条环岛公 路。除了人们期盼待建的“竹西大桥”之外,还可在涌斯江与茫溪河交汇处设计建造一座“五通新桥” (暂定名),一座现代化的景观大桥,呈三角形连接四望关、青龙嘴和盐码头,中间采用圆环相扣。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相对发达的城市仍存在设施建 设速度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医疗教育资源 的紧缺、优质餐饮娱乐项目的不足,且资源过于集 中于部分区域是当前很多较发达的城市普遍存在 的共性问题,这种情况容易加剧城市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城市建设不仅需要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设施,而且还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的平均性。
4、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城市魅力主要取决于其历史文化的沉淀与随 之形成的特色。五通桥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基础和底蕴。五通桥是声名远播的“书画之乡”,纯 美的自然山水曾吸引多少名家留迹于此,如张大 千、徐悲鸿、关山月、南怀瑾、丰子恺等,也催生出不 少本土艺术精英,吴成之、李琼久、张悲鹭、李道熙、 杨天开等,因此被称之为“大佛脚下画家村”。近年 来,五通桥的“中国根书艺术”横空出世,走向世界,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影响着当 代人,一座城市只有具备自身的城市精神,它所建 设的活动场所及设施,处处散发出城市的历史文化 氛围,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修养。如四望观艺术广场、三丁坝音乐广场、拟建的五通桥区盐文化 博物馆(建议选址应在原盐厂厂部内)和正在打造 的菩堤山丁佑君烈士纪念馆等。我们还可以在四望关处建造一座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地标性建筑,外形 参考悉尼歌剧院等地标性建筑。利用五通桥是乐山第一个党组织成立所在地,恢复和重建中共乐山中心县委所在地以及“党和人民的好女儿”丁佑君烈 士故里这些红色元素,我们建议:依托菩堤山丁佑 君烈士纪念馆,打造五通桥区红色旅游教育示范基地。包括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丁佑君故居和铜像纪 念广场都要重新规划、保护和改造,增加其内涵外 延,突出其亮点特色。主要内容可重新设计丁佑君 烈士纪念倌、红色广场、党员政治生活馆、党史党建陈列馆、廉政长廊、革命烈士英雄人物雕塑群、拍摄微电影、参观烈士就读过的通材中学、瞻仰烈士故 居和铜像等,按“丁佑君烈士纪念馆展陈内容”更新 所有展板和解说,配备专门讲解人员,增添原始资 料,丰富展陈内容。
5、城市环境应优美宜人
环境是决定人们能否长久居住的重要条件,只 有城市景色优美怡人、环境优雅整洁,才能留住城 市居民,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居住。未来,在所有工 业企业迁出中心城区后,上游可建设湿地公园以净 化城区质量,下游可建设城市公园方便市民休闲娱 乐。我们建议:按花园城市的理念,沿母亲河进行打造。从源头治理,强化流域内水质标准。东至两河 口、北至牛华古镇,南至竹根滩尾部,打造五通桥中 心城核心景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五通桥古镇开发可恢复古码头,修造人工休闲栈道或 观景台,两河口处采用吊桥或浮桥相连,在建造乡 村别墅的同时保留一些老房子。涌斯江两岸应拆除 部份有碍观瞻的建筑,进行河道清淤,岸边遍种一 年四季次第开放的花卉,沿河景观形成“显山露水” 之态。
城市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 反映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近年来,五通桥区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坚持以安全、和谐、便捷、宜人为建设的基本准则,再现一个 名符其实的安全稳定、社会包容和谐、人民生活方 便快捷、生态环境优雅宜人“小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