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总数:7654 篇
    文章评论:698 条
    注册用户:83 名
    点击总数:11312212次
网站首页 >> 文友谈小西湖 >> 文章内容

诗情画意五通桥

[日期:2015-09-28]   来源:网络推荐  作者:陈学军 推荐   阅读:2494次[字体: ]
【2015年09月24日15:32】 【】
【字号 】      打印
 
  蒋培路
  在蓉城之南、岷江之滨,峨眉山下、大佛身旁,坐落着一座唯美悠然的千年盐城——五通桥。公元前251年,中国第一口盐井就诞生在五通桥红岩子。正是这口盐井的诞生,揭开了中国悠悠两千余年的井盐文明史诗。两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流淌着中国最完整、最悠久并鲜活着的井盐发展神韵,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食盐产销中心,成为沟通川、滇、黔、湘、陕、藏的盐业地理坐标。积厚流广的五通桥,蝶化成一座有着丰厚历史底蕴与秀山丽水相互融合的“诗情画意五通桥”。

  黄葛树下的千年盐城

  五通桥,顾名思义,“桥”是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老桥、花花桥、吊桥、岷江大桥……众多古今桥梁使五通桥山、水、树、桥、城浑然一体,宛若一幅巨大的山水盆景。

  在茫溪河与涌斯江两岸,十里古堤,数千株黄葛树连片生长。每当阳春三月,便绿荫蔽日、苍翠叠盖,黄葛树下也就成了公众活动的场所。掩映在参天黄葛树下的是五通桥千年的盐业文明。

  “架影高低筒络绎,车声辘轳井相连”、“脚踏圆刀二百斤, 凿断千山万山脉”、“井深一丈千黄金”、“挽歌彻夜马群嘶”、“日落昏黄万灶烟”……井架林立,输卤笕竿蜘蛛网般交织,笕竿的尽头是热气腾腾、浓烟弥漫的灶房;上千船只和竹筏停泊在小西湖上;来往的还有一路铃声的马帮……

  翻阅五通桥的历史,就是翻阅百转千回的盐业史。五通桥“因盐而聚市、因盐而成邑、因盐而兴衰”。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凿井煮盐”,到1521年用顿钻技术凿出的世界第一口百米石油竖井;到清道光和抗战时期,“川盐济楚”和“民国中央盐务总局”驻桥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再到真空制盐的发明和四川首只股票“川盐化”的发行……这里承载和记录了中国盐化工业发展的脉络,也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时至今日,“盐卤”产业依然是五通桥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盐业兴,则五通桥兴。五通桥古建筑具有浓烈的盐业文化、山水城市及多元建筑文化融合等特征,目前完整成片的古民居街道有10多条,包括古民居在内的“建国前不可移动文物”仍有200多处。“四川古镇之父”、著名民俗旅游专家季富政教授考证后认为,五通桥古镇资源非常独特,堪称国内三“最”:一是中国最长的古典半边街古镇;二是中国黄葛古树最多的古镇;三是中国古码头数量最多的古镇。抗战期间,天津永利川厂内迁入桥,开启了五通桥盐化工业的新纪元。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诞生在这里,神奇的“中国·五通桥毛霉”在这里孕育。永利川厂旧址——新塘沽,成为四川保存最完好的民族盐化工业遗址。同期迁入五通桥的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川康毛纺织厂、中国交通银行、上海美亚丝绸厂、岷江电厂等,跟以后“大三线建设”期间建设的东风电机厂、亚西机器厂等,形成了五通桥重要的工业文明遗址。

  经济的崛起,还催生了本土文化的繁荣。一代宗师徐悲鸿、张大千在此留下墨宝,国学大师南怀瑾来此讲经,而且还孕育出嘉州画派创始人李琼久等国家级书画大师和一大批乡土书画名人,杨玉冰的根书画堪称国内一绝。五通桥有了“大佛脚下画家村”的美誉。

  千年文明千年传承

  千年盐业文明延续至今,保留历史的痕迹,传承盐业文明的精髓,成为历届五通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工作。

  2009年,消失10年的浮桥重现小西湖,让无数五通桥人欢呼雀跃,桥通当天万人踏桥的盛况至今让人津津乐道;2011年,再现盐商建筑风格的桥滩竣工投入使用,木楼、雕花静静地向世人述说着五通桥古老的盐业文明;2014年,根书艺术馆建成投用,独具特色的根书画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传承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静态的“符号”,更有展现五通桥盐文化品牌的民俗活动。

  五通桥龙舟会是中国唯一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始于清顺治年间,鼎盛于清咸丰年间,是五通桥地方文化定型的标志和展示的大舞台,现在已发展演变为集经济贸易、文化旅游、体育运动为一体的五通桥龙舟文化节,享誉川内外。每次龙舟大赛的盛况,都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涌斯江两岸人山人海,欢呼声、助威声响彻小西湖畔。连续举办了20多届的“小西湖之秋”音乐会,也成为五通桥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书画联展、千人“贰柒拾”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一次次为“小西湖之秋”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小西湖之秋”活动,已不再是一场“孤独”的晚会,而是五通桥文化展示的大平台,市民共享文化盛宴的大舞台。

  收集、整理盐业发展史料、文献及历史图片,撰写《五通桥盐业文化发展集萃》;依托区内盐化工龙头企业,筹建盐业文化博物馆,恢复制盐作坊、盐井架、天车等古盐场设施及古盐商住宅标志性建筑;争取将永利川厂旧址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泛开展“桥字牌”大赛等发端于盐文化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五通桥盐业文明传承的步伐永不停歇。

  打造全域旅游增长极

  依托厚重的盐业文明,整合桥文化、码头文化、贰柒拾文化、龙舟文化、美食文化、黄葛树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文旅产业,与乐山大佛、峨眉山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打造乐山市全域旅游“增长极”。

  力争到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亿元、接待人数突破500万人。未来几年,五通桥旅游产业将强势崛起。

  ——打造五通桥古镇。按照国家4A级风景区的标准开发锁龙巷、群力街、工农街2平方公里旅游景区和700亩旅游地产,融合文化旅游、互动体验、休闲娱乐、特色商业、主题度假于一体,打造四川一流、全国知名的天府假日小镇、一站式古镇闲乐旅游目的地。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风景,打造以艺术和商业为主,集特色主题风情街区、湿地公园、创意基地、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蚕桑博物馆、书画工作室等为一体的乐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园。

  ——打造集会展中心、海洋水世界、儿童游乐、民俗文化、远成奥莱、影院、百货超市、商场、酒店、运动中心、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远成·乐山文旅城。

  ——培育发展特色旅游。积极开发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农业观光等特色生态旅游。突出国家级花木科技园、根石家博览园二期、木鱼人家休闲区、桫椤峡谷、新塘沽工业遗址、滨岛美食城—桥滩餐饮区等特色旅游点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旅游业态转型升级。

  山环水绕的五通桥,文旅产业的发展正如五通桥的船工。这些艰难跋涉在长江流域的江河行吟诗人们,将他们沉雄高亢的五通桥船工号子吟唱了千百年。音韵高亢、山应水应的五通桥船工号子喊出的,既是五通桥沉淀久远的历史之声,又是五通桥悠扬远航、高标奋进的现实之诗。

 

 
 
(责任编辑:王君华)

 
相关评论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