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总数:7654 篇
    文章评论:698 条
    注册用户:83 名
    点击总数:11312151次
网站首页 >> 文友通讯 >> 文章内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015年7月5日五通、峨眉等地文友活动纪实

[日期:2015-07-19]   来源:熊华英  作者:《小西湖》编辑部   阅读:10246次[字体: ]

         在五通桥文友协会主办的《小西湖》文学总第十二期出刊之际,2015年 7月 5日年我们邀请了《乐山日报》记者、编辑宋亚娟夫妇、金口河作家协会副主席邹燕女士和峨眉山市《峨眉河》杂志的编采人员、文友一行到五通桥与小西湖文友们一道创作采风。

       谢谢宋亚娟老师对此行活动的全面报道,下面全文转发并刊发活动过程图文。
 
                             本土杂志期待交融协作
                                     宋亚娟
 
       本报讯(记者宋亚娟文/图)“万亩荷田文贤聚,深情厚意花间叙。诗词歌赋飞落处,婀娜娉婷漫天际。”7月5日,犍为县寿保乡邓坝村荷花种植基地,来自五通桥区、峨眉山市两地的文友欢聚一堂,在品赏荷塘夏景的同时,畅聊两地文学的发展。
       据了解,此次采风联谊活动由五通桥《小西湖》杂志发起,特别邀请《峨眉河》杂志的编采人员和作者参加。通过荷塘采风、深入民族化工遗址、参观烈士纪念馆和根书艺术馆等活动,加深友谊,感受浓厚的人文风景和地域特色。在参观完犍为寿保邓坝村荷花种植基地后,采风团一行来到五通桥的东方电气集团东风电机有限公司,在天津塘沽永利碱厂当年为躲避日军轰炸内迁五通桥的民族化工遗址上,记载着这段珍贵历史的永利川厂陈列馆、地下隧道、办公厂房,一一进入大家的视线。由于保存完好,“新塘沽”的一花一草,一叶一屋似乎还和当年一样,勾起了人们对抗战岁月中国化工人为了民族工业呕心沥血的回忆。“这是一次特别的采风活动,让我对五通桥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峨眉老作家胡祥榜不无感触地说。作为此次采风活动的东道主,《小西湖》杂志主编熊华英介绍,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选择在这个节点重新走进当年抗战时期的民族化工遗址,有着特殊的意义,文学人应该以满腔的赤子之心,用笔抒写曾经在故园发生过的恢宏一幕。
 
       走过民族化工遗址,采风团陆续走进位于菩提山上的丁佑君烈士纪念馆和根书艺术馆,瞻仰烈士遗风,感受诞生于小西湖的艺术瑰宝。“这是一次充满意义的旅程。”峨眉山市作协副主席、《峨眉河》杂志副总编彭建群在活动结束时感动地说,和《小西湖》杂志携手,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作为本土文学杂志,既要立足本土,又要不断“走出去”,只有通过采风等平台,才能大大促进文学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相互的交融和协作,为乐山文学的发展共同出力。
 
                         摘自2015年7月12日《乐山日报》文化版
 
 图:杨松泉、宋亚娟、黄 华、周强基、李晨亮 
 文:宋亚娟、黄 华、周强基、王文仲、彭建群、冯贵元  、卢兰英、王晓霞 
综合:熊华英
 
第一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015年7月5日,文友们乘车前往犍为县寿保乡邓坝村荷花种植基地。
2、 雨后初晴,道旁青椒抱团展示生机勃勃的家族力量。
3、山坡葱茏,树上硕果摇曳欢迎远方众文友。
4、万亩荷田耀邓坝,雨后骄阳景更佳。清风徐吹群花舞,虽是农家胜仙家。
5、花似众仙女,散落到凡间。
6、百亩荷塘碧接天,新村错落杳炊烟。谁能醉卧瑶池上,学唱莲歌伴月眠。
7、 荷盖迎风比我肩,花苞晨露坠还悬。由蛙由蝶由蜂戏,十里欢声破柳烟。
8、 碧波荡漾漫寻芳,百媚千姿并蒂妆。脚下已非煤屑路。腰间似有芰荷裳。
9、一朵花打开了我封闭的眼睛,尘世瞬间绽放。
10、借你的肩膀我靠近爱情,远处,云正温柔敦厚的为我们拍照。
11、仙女捻花飘入梦,相邀夜夜到荷塘。
12、一朵、两朵,站在荷叶的肩膀上,她的高兴顿时开成粉红色莲花。
13荷花千亩,招来游者万千。
14、一池硕大的荷花,盛开在七月的清晖园,微风抚摸着她们翠绿裙摆。
15、邓坝乡亲办法多,百亩荷花出清波。文友欢喜来赏景,笑逐颜开用手摸。
16我的一滴汗流了下来,更多的汗随之就成了粉丝,疯狂的芬芳缠满青山的手臂时,夏天就有了温度。
17微风抚摸着她们翠绿裙摆,我们携手朝夏天走去,滴滴汗,打开一扇门又一扇门。
18众香国里忙留影,邓坝村边意未央。
19、绿水清波花艳,红白相娇媲美,朵朵笑开颜。
20、一朵莲没有引起我的微笑,看见一塘莲花捂着嘴窃窃私语时,我似懂非懂,也露出了微笑。
21、高处眺荷苑,绿叶伴花连。相台田埂人桥,旅客现塘边。
22阳光偏爱美色,将她们的脸庞吻得粉红
23、有莲,淘气地挤进来,手上撑开的粉红色小伞,捂着嘴笑。
24、七月,太阳就是要扶一朵红莲登基,看她开苞,一笑倾城。
25、冲出污泥身洁,子叶根茎奉献,美誉世人言。
26万亩荷田文贤聚,深情厚意花间叙。诗词歌赋飞落处,袅娜聘婷漫天际。
 
第二站:烽火岁月塘沽厂,艰难困苦创辉煌。
 
 1、文友们一行来到五通桥的东方电气集团东风电机有限公司。
 
 2、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选择在这个节点重新走进当年抗战时期的民族化工遗址,有着特殊的意义。
 3、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塘沽被日军侵占,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碱厂被日寇占领。范旭东拒绝与敌方合作,毫不犹豫地将碱厂设备、厂房破坏,然后,率著名化学家、留美博士侯德榜、张克忠、谢为杰、寿永等永利碱厂精英辗转入川,重建化工基地。
 

4、1938年初,范旭东为恢复和重建民族化工工业,他们选定川西岷江岸边的五通桥老龙坝为厂址建成永利川厂

5、1939年,厂区修建完成后,范旭东将厂区所在地命名为“新塘沽”,并亲手书写下“新塘沽”3个大字,铭刻在老龙坝虎口湾的石崖上。他还将厂区道路分别取名为四省路、河北路、山东路等,以铭记历史。1941 年底,又建成了规模宏大的新碱厂。为纪念遭到日寇洗劫的天津塘沽永利厂,特将新碱厂命名为"新塘沽",成为五通桥盐化工业的鼻祖。
6、范旭东是何许人也?他是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称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毛泽东高度赞扬了范旭东为振兴和发展民族工业所建立的卓著功勋。
7、范旭东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今汨罗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7岁时随母一起迁往长沙。在其兄范静 生的维新思想的启蒙和影响下,一边学,一边为其兄的革命活动出力。
8、戊戍变法后,随兄东 渡日本"政治避难",190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化学系,1911年学成归国,在天津塘沽与化学家、联合制碱技术发明者侯德榜联手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制碱企业--永利碱厂 。
9、半个世纪前民族工业为了支持抗战,永利人从天津塘沽南迁南京,日本鬼子从华北南下,永利人面对鬼子威胁利诱(如果答应为日本人生产炸药,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发出铮铮誓言,“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坚决不予侵略者合作!”他们毅然在鬼子飞机轰炸下,辗转西迁蜀南

10、永利川厂不但建筑庄严气派,地下也有“乾坤”——地下有380米的隧道,直接连接百亩湖,使整个厂区具有完整的水处理系统。

11、抗战8年,永利川厂一直坚持制碱生产,支持全国抗战和大后方工业民用。为了解决制碱原料利用问题,侯德榜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举世闻名“侯氏制碱法”诞生于此

12、1941年,侯德榜在制碱厂房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在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以后,创造性地设计了把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制取纯碱和化肥氯化铵的全新工艺,这就是后来被世界化工界所称颂的“侯氏联合制碱法”

13、联碱制法惊天下,唯赖泰斗候德榜!侯德榜也被誉为“中国制碱第一人”。
 
14、侯德榜所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 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在国际市场 上与英国帝国化学公司和日本三菱公司的同类产品相匹敌。
15、抗战期间为支援抗日,范旭东所属南京永利厂为军工厂生产军火加班加点提供硝,而遭 日军三次轰炸,投弹87枚,厂区被夷为平地
16、办公室建成于1941年,两面22柱回廊。厂区中央一片庄严厚重的青砖石建筑群映衬得更加沉静。石头厂房、小青瓦屋面、木制小窗,建筑独特的风格让每个经过此处的人忍不住多望一眼
17、青砖石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1694平方米,包括当年永利川厂的办公区、炼水室、机械厂等7栋建筑。实验室四面36柱回廊。

18、永利川厂曾经的化工炼水室。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已被东风电机厂改造为厂史陈列室,有关永利川厂的辉煌历史就浓缩在此。

19、石木穿斗式结构的炼水室建成于1940年,与百亩湖连接构成“软化处理系统”,通过连接各用水部位的地下隧道直穿厂区至岷江边。,形成其蓄水、炼水、供水系统。
20“百亩湖”工人们在厂区东侧挖地百亩,凿出了清凉碧绿的地下水,取石建厂房后形成的人工湖,水域面积108亩,平均水深6米,库容36万立方米,建成后一直使用至今。

21、纯碱厂和发电厂均建成于1940年,石木穿斗式结构,为了抵抗日军的轰炸,范旭东让工人在厂区旁凿湖取石,用于修建坚固的厂房。大量质地坚硬的青砂石成了最好的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奇特、庄重气派,冬暖夏凉。

22、厂区建筑均采用长0.9米、宽0.3米、厚0.3米的长条青砂石来砌墙,墙体厚度达12米。兼具防空和生产的双重功能。墙的四周都有通风的木制小窗,小青瓦盖的屋顶呈尖顶状。发电厂高23、8米,直径3、1米的锅炉房烟囱由条石所砌筑,为目前国内所罕见。

23、机械厂房建成于1041年,坐东向西,为砖木穿斗式结构,是双重檐悬山式屋顶,造型别致。整栋厂房坐东向西,面积达3356.4平方米,房屋的跨度长达221.4米,几乎横跨了整个厂区,气势恢宏。但单从外面看,还难以体会到建筑的非凡之处。
24、走进厂房,视野开阔,光线充足,这都源于设计精巧的屋顶。屋顶是砖木穿斗式结构,分上下两层,53根长达10米的木料成了53节横梁,支撑起了主屋顶,左右两侧设计成了飞阁样式,两侧的斜梁又成了主屋顶的支撑。这样一来,即便厂房内不用一根立柱,整栋建筑也稳若磐石。厂房一经修成,就被誉为当时的“亚洲第一跨”。至今,虽然,物是人非,但所有建筑目前仍在正常使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在厂房里忙碌的工人只感觉到轻微的晃动,房子毫发无伤。
25、四川东风电机厂就在永利川厂旧址上开始修建发展的现为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是建于1965年的一家三线军工企业,主导产品为核燃料提炼设备,曾经为国防核工业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26、如今,“新塘沽”石刻已从山崖迁至厂区中央花园安放,六十载岁月已成悠悠历史,“新塘沽”,诠释了永利人“燕云在望,以志不忘”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这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旁,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机械厂房,这也是永利川厂最奇特的一栋建筑。
 27、文友们侍立石刻旁,深切感受到已逝灵魂的高贵,范旭东先生亲自手书的这三个遒劲有力的隶书大字,仍能让朝拜者强烈感到血脉喷张荡气回肠。范旭东先生铮铮铁骨赢得世人崇敬,1945年,毛泽东给范先生的挽联,“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第三站:菩提岭上柏森森,萦绕青春烈士魂。
 
1、菩提岭上柏森森,萦绕青春烈士魂。
2、向日飞花归故土,穿云过雁认新门。文友们前往丁佑君烈士纪念馆。
3、红妆抛却江山改,赤帜高扬社稷存。学习崇敬英雄,先做好场地清洁。
 
 4、牛鬼蛇神应不屑,重来仰视酹于樽。周强基老师说:我工作的学校在侧边,每次路过这里,需要整理时,我就会出手。以表示对丁嬢嬢的尊敬。
 
 5、丁佑君 女,别名 丁一之,一九三一年出生于现在的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瓦窑沱一个盐商家庭。父亲丁栋臣以办盐业公仓为业,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大哥丁祝生、二哥丁好德、丁佑君最小。
 
 6、丁佑君在五通桥通材中学读书
 
 7、1946年,丁佑君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前往成都1947年1月,考入成都市立女子中学(现成都市第六中学)。
 
 8、她刻苦学习,功课很好。
 
 9、丁佑君考入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组织上分配她到西昌分区做青年工作,她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分配。
 
10、1950年6组织上分配她到到西昌女中工作。1950年7暑假中,丁佑君下乡征粮。当时,盐中区虽已解放但土匪仍很猖獗。1950年9月17日到裕隆镇征粮,盐中区土匪反革命暴乱,她不幸被土匪绑架后,遭受了百般摧残,壮烈牺牲。
 
 11、1951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了《革命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并核定为“革命功绩:一大功。”
 
12、1952年5月4日陵园竣工。中共西昌县委、青年团西昌县工委、县妇联、盐中区公所等单位及万名干部群众,共同在河西丁佑君烈士陵园召开公祭丁佑君烈士大会并举行安葬仪式。
13、团县委编印了《安葬丁佑君烈士纪念册》,纪念册刊登了中共西昌地委和党政军首长梁文英、樊不屈、苗前明、陈捷第为丁佑君烈士的题词和团中央、团西南工委的唁电、丁佑君烈士的父亲丁栋臣的感谢电,以及王一本、高诫三、刘若愚、章润瑞、赵经魁等同志的悼念文章共15篇。公祭大会后,举行安葬仪式。丁佑君生前工作过的香城镇二保(建政后为中心乡)献来了珍贵的沉桥衫棺木,烈士遗骨正式装殓入葬
14、1958年3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同志为纪念碑亲笔题词:“丁佑君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女儿,是青年团员和青年的好榜样。中国青年应该学习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和人民的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精神。”
 
 第四站:根石人家杨玉冰,潜心根艺勇创新。
 1、文友们前往位于五通桥菩提山上的中国根书艺术馆。
2、根石人家杨玉冰,潜心根艺勇创新。铁画银钩走天下,德艺双馨世人钦。
3、根书,是利用具有一定天然美的根材,在传统根艺的基础上,按照传统书法的用笔,创作出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既有根艺的艺术特色,又有书法的规范。
4、制作根书的原材料是“杜鹃”树根,这种树根具有皮薄、耐腐(防虫蛀)、木质细腻、装饰性强等特点。因为每一件根书作品都是根据树根的造型而设计制作,所以具有作品的唯一性,比一般的书法作品更有收藏价值。
5、第18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在新加坡举行。参展期间,一位60岁左右的老人每天必到,而且眼光从未离开过杨玉冰的小型根书法作品 《龙》。在最后几天出售展示的根书画作品时,老人还是一直在《龙》字前徘徊。杨玉冰的女儿杨小燕上前询问,老人说:“我是中国人,看到这幅字,就想到我的祖国。”话未说完,老人已经泪流满面。原来,老人是上世纪80年代到新加坡工作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根也有落叶归根的意思,因此老人看到这幅根书,立刻着迷了。可标价5万新元的作品,让并不富裕的老人望而却步。得知情况后,杨小燕立刻决定,把这幅作品半卖半送给老人。
 
 6、杨玉冰根书作品是采用具有一定天然美的根材,按照传统根艺的制作基础和传统书法的用笔要求,创造出各种字体的汉字书法作品。
 
7、根书作品《三国演义》开篇词。
 
 8、根书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词。
 
 9、《百家姓》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玉冰先生的审慎,每一个字的构思,都将字的形态与画的写意有机结合,将汉字的象形特点表露无遗。
 
 10、根书《沁园春.雪》,字里行间透显出的不仅有豪放、大气,更表现了作者一种豁达、一种执着,一种永不言败的信念。
 
11、根书作品《山行》
12、《梅》、《竹》、《菊》、《茶》的创作,则表现了一种浓郁的文人气息和闲适情怀。文人自当品如竹般虚心、菊般高洁、梅般傲骨,自然也不能丢掉茶的清新雅致。
13、个《道》字,则将作者崇尚自然的思想真切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这件艺术品,也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作了很形象的宣传。作品传达给我们的是:“师法自然,尊重自然,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所以现在我们不仅宣传低碳生活,更要实实在在地去践行它,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绿色、更环保,真正造福后代。
     由中华慈善总会、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一场慈善拍卖会,拍卖所得全部捐助中国智障儿童专项基金。到场的买家纷纷慷慨解囊,拍卖会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期间,由中国乡土艺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根石家”创始人杨玉冰创作的根书作品《道》字(规格:100×82cm)更是拍出二十万元高价。此作品由中美合资公司北京OBE公司总裁张建新拍得。张建新表示,自己一直喜爱杨玉冰大师的根书作品。此次拍卖会,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更表达了对中国智障儿童的关爱,希望北京万隆拍卖公司能多举办此类公益慈善拍卖会。
14、根书《佛》。
15、根书《家》。
16、根书《雅》
17、2014年1月和2014年4月,中国乡土艺术大师杨玉冰先生根书全球巡展“中华根 海峡情”为主题活动在台湾台北市中正纪念馆、嘉义市博物馆相继展出;让台湾人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表达了两岸同祖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亲情。不仅给台湾同胞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还将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发扬光大中华汉字文化、传承和弘扬汉字书法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8、第18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在新加坡举行。参展期间,一位出租车司机看了《锄禾》根书作品,稍作迟疑后毅然交上200新元定金,并诚恳地说:“我挣够钱就来买。”一周后,他凑够上万新元后将作品抱回家。他说,之所以这么做,就因为他爷爷也是中国人。
 
 19、杨玉冰先生说起根书创作“根书作品创作遵循‘三分想象、七分自然’的原则,讲究顺势而为、浑然天成,即根据根材的自然形状来创作,这也正是根书画与笔墨书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它需要因才施艺,材料适合做什么才能做什么。”。
 20、根艺在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明清两代,艺人们“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利用树根、竹藤等材质的天然造型、纹理和色彩,创造出各种颇具观赏性的家具、摆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1、杨玉冰先生用神奇之手将枝的灵秀根的沉稳木的坚韧在点划间展现也将无拘与自然巧妙融合

22、玉冰先生技艺高,深山陋根化至宝书法艺术翻新页,天人合一叹奇妙。

 

23、埋头做事是根石家人的人生信条思维里充满奇妙的构想神来之笔在你的书作中拊首即拾你是想告诉人们横竖撇捺也能创造奇迹

 

24、30余年的潜心创作,杨玉冰创作出《寿》、《道》、《华夏同根》等力作。

 

25、根书是根石家人创作的源泉在这里你与历史老人畅谈不断将汉文化的精髓彰显用你独特的创作手法展示汉民族坚韧内敛的个性让书法焕发崭新的生命

 

 

26、纵观玉冰先生作品,给人们浮躁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清凉的春风,让我们内心如春天般,让艺术的绿芽开始在心中疯长。

 

  第五站 丁佑君烈士纪念馆馆外绿树环绕,清新优美,还可鸟瞰整个市容。

 

1、五通桥区文友协会会长《小西湖》杂志主编熊华英(会场上方)向大家介绍,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选择在这个节点组织大家荷塘采风、深入民族化工遗址、参观烈士纪念馆和根书艺术馆等活动,让文友们感受浓厚的人文风和地域特色加深各地文友们联系和友谊

 

2、宋亚娟(左2《乐山日报》记者、编辑)作诗:“万亩荷田文贤聚,深情厚意花间叙。诗词歌赋飞落处,婀娜娉婷漫天际。菩提森林公园,一座五通桥的天然的氧吧,文友们的声音在松涛下畅游,愉悦的心情伴着松涛起舞,踏着菩提芬芳的泥土,坐在清幽雅致的森林茶园,品茗一杯清茶,仿佛坐在时光的殿堂,今天采风路上一幅幅难忘的图像,在诗人的脑海中挂帆而来,叩着诗人心灵的港湾,要说的话语一缕缕割了又长,那幻化的思绪爬着古铜色的声音,混合在色彩斑斓的阳光中,仿佛被那深藏在远古的菩提,敲出一道道古韵的钟声

 

3、峨眉山月文学网站站长袁秀萍(左2)发言谈到了她今天的文学感悟、她的网站发展、她的民间工艺—蝴蝶画的创作与发展。

4、文友们的实干家,今天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小西湖》杂志主编李江(五通桥区委党史研究办主任)逐一向大家介绍五通桥7处红色旅游景点概况,热情欢迎各地文友光临美丽的小西湖!

5、今天活动的又一实施者《小西湖》杂志编龙彬(左1,500人徒步群群主)满怀激情绘声绘色地向大家讲述多年来组织大家用脚步丈量的五通桥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奇闻轶事。

6、 周强基老师(站立者)现场创作朗诵诗歌:邓坝乡亲办法多,百亩荷花出清波。文友欢喜来景,笑逐颜开用手摸。

6、 烽火岁月塘沽厂,艰难困苦创辉煌。联碱制法惊天下,唯赖泰斗候德榜!根石人家杨玉冰,潜心根艺勇创新。铁画银钩走天下,德艺双馨世人钦。

 

8、王文仲主任(左3)(退休前为金山镇教委主任)作诗赞道:
               文友欢喜来赏景                
                  邓坝村赏荷 
 
碧波荡漾漫寻芳,百媚千姿并蒂妆。
脚下已非煤屑路。腰间似有芰荷裳。
众香国里忙留影,邓坝村边意未央。
仙女捻花飘入梦,相邀夜夜到荷塘。
注:
朱自清《荷塘月色》: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2、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8、彭建群(左4)(峨眉山市作协副主席、《峨眉河》杂志副总编)作诗五通行一组                               
赏荷二首
(一)
万亩荷田耀邓坝,
雨后骄阳景更佳。
清风徐吹群花舞,
虽是农家胜仙家。
(二)
万亩荷田文贤聚,
深情厚意花间叙。
诗词各赋飞落处,
袅娜聘婷漫天际。
                     
参观东风电机厂(三首)
(一)
化工开拓范旭东,
毁业拒寇不畏凶。
落户五通新塘沽,
爱国伟名千古颂。
 
(二)
就地取材石头房,
一二厚度稳高墙。
冬暖夏凉自然美,
矗立千秋不轻狂。
 
(三)
三线建设适时生,
备战备荒为人民,
国需哪计己得失,
贪污腐败羞先人。

10、观根书博物馆有感
 
杨老先生技艺高,
深山陋根化至宝。
书法艺术翻新页,
天人合一叹奇妙。
 
 
谒丁佑君纪念馆
 
十九芳华丁佑君,
气冲霄汉震乾坤。
视死如归亮气节,
巾帼英雄愧才俊
 
 11、胡祥榜老师认为“这是一次特别的采风活动。”

12、“让我对五通桥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峨眉老作家胡祥榜不无感触地说。

13、峨眉诗人黄华(左5)创作七绝.荷塘浅唱二首

荷盖迎风比我肩,花苞晨露坠还悬。由蛙由蝶由蜂戏,十里欢声破柳烟。


百亩荷塘碧接天,新村错落杳炊烟。谁能醉卧瑶池上,学唱莲歌伴月眠。

2015.7.5日游览犍为县寿保乡邓坝村百亩荷塘有感。

14、五通桥文友宋志才激情畅谈荷塘采风、深入民族化工遗址、参观烈士纪念馆和根书艺术馆等活动,让人获得心灵的纯净,希望此类活动多多益善。

15、宋志才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现场创作演唱快板评书,阵阵欢笑应和着山间鸟鸣声声,松林浪滚滚。

16、高龄的冯贵元  卢兰英夫妇(右)作诗唱和:水调歌头.邓坝赏荷花
                          
高处眺荷苑,绿叶伴花连。相台田埂人桥,旅客现塘边。绿水清波花艳,红白相娇媲美,朵朵笑开颜。花似众仙女,散落到凡间。
邓坝村,丘陵地,适荷田。荷花千亩,招来游者万千。冲出污泥身洁,子叶根茎奉献,美誉世人言。拒腐清廉品,感悟众官员。

 

17、这里地处乐山五通桥菩提山森林公园,地处茫溪河畔,紧邻五通桥城市中心,山上林荫蔽日,山峰相连,层峦叠翠,登临山顶,五通桥城区景致尽收眼底。

18、茫溪河、涌斯江犹如两条弯弯的玉臂,轻轻将五通桥城区环抱,岷江如带而东去,西眺峨眉,仙山浮沉天际,南望青龙山,群山逶迤如屏,令人遐想联翩。文友临别合个影,美丽水乡小西湖欢迎你们下次再相逢!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