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总数:7661 篇
    文章评论:700 条
    注册用户:83 名
    点击总数:11470097次
网站首页 >> 散文天地 >> 文章内容

我们这代人——《小西湖》总第二十一期

[日期:2023-11-07]   来源:《小西湖》总第二十一期  作者:吴光渠   阅读:84次[字体: ]

 

 

        昔日的分别至今迎来了五十年后的相聚,心情难以平静,更是难以形容。我们曾是菩提山(茫溪中学)同窗的学友。想当年我们在一起学习数理化、一起搞生产、一起体育锻炼、一起跳起盘子舞庆祝学校的活动。那时的我们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朴实。我们是那样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同学之间总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在初中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并完成了初中的全部学业。

   我们毕业了,有的同学考上了新的学校;有的同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全班五十多个同学分散去了四面八方。为早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和班上几个同学当时一心想考中专技术学校。但事与愿违,我没能考上。我当年个头小,又是女孩,家里不要我出去找工作,要我继续在五通民中读高中。

  在高中上了不到一年,全国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也停课闹革命了。就在 1966 11 月,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又一次接见了红卫兵代表。我们从学校的报纸上知道了许多事情,于是邀约了二十来个同学商量,要走出去参加革命

   第一次串联我们就到了北京,和全国各地来的学生一起在天安门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在北京串联的时候,我们到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但总算见了世面。在北京住了四十五天后我们又回到了学校,参与了当地的文化大革命。后来,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又踏上了第二次串联的征途。这一次我们到了上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地方住了二十几天。直到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串联的学生返回学校复课闹革命。于是我们几个同学就坐上了东方红一号大轮船从上海经重庆回到了学校。参加了军事训练。

      1969 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我积极响应了号召,第一批参加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9 年元月 21 日,是我一生中最最难忘的一天。从这天起,我走出了学校,离开了养育我十九年的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井研县周坡区分全乡青龙四组。当时生产队的队长和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晚,我们就住在了一户农民家里。这个地方没有电灯、没有厕所。床上铺的是稻草和一床破凉席。我们盖着自己带去的被子住了两个多月才搬到给知青们专修的房子里面。刚修的房子又湿又冷。每天上山干活后回家还要自己做饭。当时,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才一分钱一个的劳动日分值。条件十分艰苦。我刚去的时候一看到这些心里感到非常害怕和难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都要伤心地哭,经常在梦中哭醒。后来时间长了一点,才慢慢适应了。知道在生活各方面再艰苦也要迎难而上,也要拼命挣工分,争取不能当倒差户。所以第一年的春节我没有回家过年,就在农村一个人过了一次春节。  

  这样在农村过了两年,和我一起落户的另一个其他班的同学,因她家的条件比我好,单位有招工名额时就调走了。到最后,生产队只剩下我一个女知青。同伴的走对我的打击很大,但也没有办法,自身条件就是如此,唯有踏踏实实地挣工分,不当倒差户。所以什么挑粪、车水、种地等重活、苦活我都干,只要能挣工分。我还自己养猪、养鸡鸭。每到春节,拿这些副产品换些钱买油盐,剩下的钱给五通桥的家里带点回去。我在农村待了十一年,我妈只托同单位的知青带过两元钱的零花钱给我。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内心深处还是想能有机会回到城里。眼看大多数的知青都回到城里找到了工作,而我一个人还在农村没有单位要我,我真是感到非常绝望。此时,我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没有希望就只有在农村干一辈子了。为了在农村有一个依靠,我在 1975 年与同村的一个青年结了婚。结婚时什么都没有,就领了一张结婚证,就这样把自己交给了别人。结婚后也不敢要孩子,心里还是想回城。这一等又是两年,回城的事情还是没有结果。最后到 1977 7 5 日,我的儿子降生了。这个又乖又懂事的好儿子让我的生活有了希望,于是下定决心:就这样在农村将就着过下去吧!

   转眼间我的儿子两岁了。突然有一天,我的弟弟从五通桥急匆匆地到农村来通知我说:爸爸单位要招工了,叫我快回去检查身体。突然间听到这个事,我心里非常纠结。走,还是不走?孩子才两岁能走么?不走就要在农村待一辈子。那一晚我都没有睡觉,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先把孩子留给丈夫带着,我想先回五通桥看看再说。一回家才知道邓小平主席副让所有知青都可以返城。家里面已经把我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就只等我回来报到上班。

       1979 12 月,办完了一切手续后,1980 年元月份就开始上班了。我真是从内心感激邓副主席,没有他的英明决策就没有我们知识青年的今天。我从农村出来没有几个月,在单位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当地政府,把我儿子的户口从农村办到城里了。又过了一年,农民承包了土地,可以外出打工了,我丈夫就一边种地,一边来井研县城做临工。就这样,经过了几年的等待,我们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了。

   来到新的单位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刚开始根本没有什么追求,要求也很低,觉得只要有份工作干什么都可以。因为这份工作来得实在不容易。由于我爸的单位是汽车运输公司,而乐山市所辖的十二个县都有一个汽车站。所以,公司为了照顾我的夫妻关系,把我分回到井研县省汽车站工作。刚到车站工作的时候,我做的是管理驾驶员的食宿,以及烧开水、洗被子、打扫房间等。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但我还是积极认真的工作。每年都被评为单位的先进工作者、我们的家也被县妇联评为五好家庭。常常受到公司表彰。

      1984 年企业整顿,我被调到了生产科工作,当了一名售票员。后来又成了客运科科级调度员。

       1986 4 23 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同一年调到车站办公室任主任,管理所有行政事务。

   改革开放吹来了春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体户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给生产和职工的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1991 8 月,我被四川省乐山汽车运输总公司任命为四川省乐山汽车运输总公司井研汽车站副站长,管理全站的生产安全业务工作。上任后,车站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候:客运室极其混乱,竞争非常激烈。眼看着职工发工资都很困难了。刚接手就遇到单位这个情况,我感到非常头痛。为了工作,我丢开了自己的家,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对儿子我不是个好母亲,对丈夫我不是个好妻子。那段时间对家里亲人的亏欠我至今都感到愧疚。但为了企业发展、为了职工安心工作,我只能丢开一切。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企业搞上去,要在残酷的竞争中让单位有立足之地。就这样,我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想办法、调查情况、协调关系、发展第三产业等。

   我这个人一直都是一个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人。要干一件事就非要干出个样来,不要让别人瞧不起。所以在那个时候,我整个人都瘦了几十斤。在职工们的支持下,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终于带领大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车站从原来每天只发几个班次的班车发展到了如今的几百个班次、从原来只有几台车发班发展到了近两百台车;按时足额上缴国家利润;车站的职工按时领取该得的工资。第三产业创造的财富还要分给职工。把车站搞得红红火火。由于我的工作做出了成绩,连续几年都受到乐山市交通局、井研县交通局、县政府、总公司的表彰。在这几年,为本站赢得了无数荣誉。

   由于工作做出了成绩,车站要扩大再生产,经申请,总公司批准同意改建井研汽车站。1991 年,车站改建成功后,总公司授牌成立四川省乐山汽车运输公司井研分公司。同期我被总公司任命为井研分公司副经理,分管安全、生产、经营一直到退休。

   回想我们这代人,人生多坎坷、生活也艰难,能坚持走到现在是多么不容易。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这代人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献出我们最美的青春和年华。我觉得很值,因为现在我公司的老职工遇到我都还要说一声感谢的话。

 

  编辑点评 几十年风雨坎坷,几十年无怨无悔,当夕阳西下时,惟愿岁月静好。

相关评论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