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琴弦常相伴 奉献光热夕阳美
———七旬女画家黄静
文伯宣 / 文·图
深秋的一天下午,在五通桥政协书画院展厅举行的五通政协画院和乐山老研会的画展上,笔者看到一位满头青丝,不施粉黛而面色微红、身着一紫色绒衣,加上白底黑花的短袖外套,在简单朴质、素而不俗的外表下,透出一种脱俗不凡的知识女性优雅端庄气质的女士,正站在一大画桌前左右手各持一管蘸有红颜色和浓墨的画笔,与画桌对面的知名画家、五通桥政协书画院院长漆志才先生谈笑风生地在一张斗方卡纸上画一幅梅花小品,她就是年已70 高龄,人称“黄牡丹”的黄静女士。
少小爱画遇贵人
一番寒暄之后,我们随意地摆谈起了她学习绘画,钟情翰墨丹青和退休近二十年来的晚年生活。
黄静 1949 年 11 月出生在五通桥一个普通盐工家庭,先后当过工人、教师、技术员、供销科长。结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高级美术师,现任五通桥区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乐山沫水书画院院长。
由于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也要求年仅四五岁还不识字的她临摹字帖练字。但她更感兴趣的是画画。读小学时就爱将报纸卷成圆筒,当相机给同学“照相”,于是同学就叫她拿相片,她灵机一动便在纸上画个人娃娃当相片给同学说“这就是”,大家拿到后都能开心高兴一会,看到同学们高兴的神态,她有了点沾沾自喜和小小的满足。就这样,小姑娘迷上了画画,经常涂涂抹抹的在本子上画、课本空白处画,自己的画满了,还在要好的同学课本上画,为此事还受到老师的批评。黄静深情地回忆说:“13岁读初中时,遇到了我人生中的贵人,教图画的著名书画家李道熙先生。由于从小爱画画就很感兴趣,每次上课都特别认真专心,李老师发现我好像有点画画的潜质,便常常在不上学的时候带着笔、墨、纸、砚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我家教我画画,由于当时家境贫寒,只能以白开水待客,久了就觉得很过意不去,于是便跟李老师撒谎说要到成都去,其实我是有空就到新华书店看不要钱的书去了”,“正是通过那段时间的看书,我似懂非懂地学了些绘画理论知识,如立意、构图、用色、素描、写生等,这为后来的绘画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黄静谈道。
退而不休勇奋进
黄静 2000 年在五通桥供电局退休后,系统、专业的研习书画,实现儿时的画家梦想,便到乐山市老年大学学习,从中受益匪浅。再后又走出去,于 2012 年初夏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天津举办的培训班,经过半年的勤学苦练加上良好的基础和史上名作的熏陶与名家的悉心指点,她的思想和艺
燃烧余热忘身老
现在的黄静仍坚持每天六点起床练一个小时的书法,然后画画或去自己所在的乐山市民族乐团弹大阮或参加各类书画活动、常常应邀到多个书画院讲学国画创作、处理自己所在的乐山沫水书画院、五通桥区政协书画院等文艺团体的事务,全力为书画院的会员们搭建艺术创作与交流学习的平台,带领书画家们一道开展送文化、送书画到基层厂矿乡镇、到部队、到山区、林场。她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拿出画来义捐义卖。2008 年“5·12”汶川大地震,五通桥政协组织书画家义卖,黄静的一幅“上山虎”,卖得 1000 元,全部捐给灾区。她还多次为贫困山区儿童、下岗创业职工等献爱心,据说她至今赠出牡丹画作多达 200 多人次,人们或将其悬挂于厅堂、会议厅、办公室,或细心珍藏,这都是黄静最开心愉悦的事。
“您已进入古稀之年,而且在书画艺术上已有一定的成就,应该好好的享受现在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笔者问道。
“从年龄看是进入古稀之年,但我不感觉老啊”黄静将双手在胸前一摊,爽朗地微笑道。她说: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画画和创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才是我最大的所乐、最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