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彭远森出书《山缘》,本期登载《山缘》
———我从山中来自序,以飨读者。
我从山中来
自 序
山,
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出生在山,生长在山,读书在山,
工作和生活在山。
我出生在四川乐山的一个小山村,
名印盒山,
浅丘区,
耕地 80%是水田,
年稻麦(油)两熟,
主产大米、小麦和油菜籽;
这里的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煤炭,
开采历史上百年,
现可见许多荒废的老矿井,
现在还经营着的吉祥煤矿,
年产原煤达 30 万吨左右,
国企改革时已转卖给私人老板,
据说按现规模还可开采上百年。
我读中学的地方名菩提山,
山上有一座寺庙名菩提寺,
香火曾十分旺盛,
民国时改建为通材中学,
是当地盐商集资兴办,
在当时国民党对革命志士的追杀下,
李鹏总理的母亲赵君陶曾带着他在通材中学
的附小(通材小学)读过书,
解放后改为国立五通桥中学,
建校百多年来,
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菩提山,
耸立在五通桥的核心地段,
有两江环绕,
东有涌斯江,
经杨柳湾、朝峨洞,到四望关,
西有茫溪河,
经黄桷井、盐务新村,到四望关,
两江河面宽约百米,
水质很好,
冬季清澈见底,
坐在小船上可清晰地看到
江底的鹅卵石和游弋的小鱼,
两江在四望关交汇后,
河面增宽,
左岸沿着青龙咀,
右岸沿盐码头,
下流几公里,
翻过下堰埂,
在老龙坝注入岷江。
古时,
两江上建有五栋桥,
得名五通桥,
即老桥、新桥、盐务新村大桥、四望关大桥(二
座:一通青龙咀,一通盐码头)。
五通桥,
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有小西湖之称,
这里是我中学时代游泳、戏水的最佳选择,
市体委在四望关建有供游泳者使用的跳台和
跳板,
并设专门教练员、安全员指导,
这里曾出过多位知名的全国游泳健将。
革命烈士丁佑君的纪念碑也矗立在四望关广场,
丁佑君是桥中高年级学生,
朱德总司令在纪念碑正面赞为:
党和人民的好女儿,
共青团员和青年的好榜样。
五通桥,
两江两岸,
生长着许多高大古老的黄葛树,
胸径多在两米左右,
黄桷井(小地名),
有棵粗大、古老的黄葛树,
是一群(上百只)白鹤长期栖息的地方,
当地人叫这里白鹤林。
我读大学是在重庆北碚缙云山下的西农,
即现今的西南大学。
缙云山,
重庆的避暑圣地,
是一些高官、有钱人
夏季避暑、休闲、娱乐、办公的好去处,
这里修建有许多别墅,
五九年暑假,
西农组织部分留校学生
上山开展夏令营活动,
我也有幸参加,
当时校园气温高达 40℃,
山上只有 35℃,
到晚上,
阵阵凉风袭来,
气温降到 30℃以下,
我们在山上住了七、八天,
那才叫“爽”呢,
一辈子难忘。
西南大学建校以来,
已为国家培养了上百万的各类人才,
分布于世界和全国各地、各领域、各层次,
仅贵州就有四千余人,
现在校生八万多人,
近年招生人数在全国名列第三。
本人大学毕业落户贵州,
这是全国出了名的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
北有大娄山,
西有乌蒙山,
东有武陵山,
南有黔南山(与广西九万大山、十万大山相接),
全境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带,
由西向东倾斜,
海拔最低黎平水口 137 米,
最高赫章韭菜坪 2900 米,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其实一分田也大多在山上,
叫“梯田”。
算命先生说我命中缺“木”,
“森”是汉字中“木”最多的一个字,
为补缺“木”的命,
母亲就将我的名字定为远森,
希望在远山的森林能根繁叶茂。
贵州有“宜林山国”之称,
即最适宜林木生长的山区国度,
看来这与我的命相相随,
森林多是长在山上的,
我在贵州无论工作和生活还算一帆风顺。
山,
对我而言,
看来真是一块宝地、福地、希望之地。
明朝宰相刘伯温说:
“江南万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
江南”,
这一精辟预言,正在逐步显现:
高速、高铁,
把山区变平原;
桥涵建筑,
创造了许多中国、世界第一;
能源、黄金,
开发国立前茅;
农林产品,
种类繁多,且成规模;
资源优势,
渐成经济发展优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生态环境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由解放前的 9%
升至现在的 58.5%。
全省到处可见:
青山绿水,
鸟语花香,
蓝天白云,
空气清新。
所以有人说:
贵州清新的空气、叮咚的泉水,
都可装瓶外卖。
在贵州这片多山多情的热土上,
我已工作、生活了五十八年,
献了青春献终生,
献了终生献子孙,
同样来自乐山的老伴已长眠在凤凰山了!
山多,
风景多,
贵州处处是花园,
是个名副其实的花园省;
“走遍大地神州,醉(最)美多彩贵州”,
令人感慨,
催人奋进,
全省自然遗产地,
数冠全国,
梵净山,
有世界上同纬度保护最完好的原始森林;
荔波喀斯特,
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赤水丹霞,
是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美丽壮观的丹霞地貌;
施秉云台山喀斯特,
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盆景。
山多,
生境多,
山上山下不一样,
山前山后不一样,
阳山阴山不一样,
“十里不同天,数步不同土”啊!
山多,
物种多,
多样的生境,
形成多样的物种群落,
多样的名优特产。
已开发上档次、成规模的有:
月亮山的三香(香猪、香鸡、香禾),
乌蒙山的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
桐梓方竹,
赤水楠竹,
罗甸麻竹。
全省茶园面积 752 万亩,
居全国第一;
全省水果种植面积 763 万亩,
猕猴桃、蓝莓、火龙果、百香果、蜂糖李、空心
李、特色樱桃很受市场青睐;
全省辣椒种植面积 500 多万亩,
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世界的十分之一;
全省刺梨种植面积 260 万亩,
仅六盘水就达 110.9 万亩;
全省油茶种植面积 252 万亩,
位居全国第八;
全省种植中药材 537.7 万亩,
全省年种植蔬菜 1300 多万亩,
还有,
赫章县种植核桃 166 多万亩,
关岭牛年存栏 18 万头,
黔东南稻田养鱼每年近 100 万亩,
兴仁薏仁米每年 30 万亩,
普定韭黄每年 10 万亩,
望谟的紫茶、金花茶等,
开发前景也十分看好。
这些都是前一、二年的老信息,
现发展很快啊!
山多,
文化多元,
交通不便,
受外来文化对本地文化浸蚀融合程度低,
保留下了众多的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
贵州的非遗文化数量在全国屈指可数,
从江的侗族大歌,
榕江的苗族飞歌,
贞丰布依族的八音坐唱,
台江苗族的反排木鼓舞,
晴隆彝族的阿妹戚托,
还有,
少数民族许多的节庆和歌舞,
远古文化、
夜郎文化、
土司文化、
屯堡文化、
阳明文化,
辉煌灿烂,数不胜数,
丰富的文化宝藏有待开发。
习总书记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贵州正向“两山”的高峰攀登。
退休后,
在四川的多位亲友劝说,
回来吧,
定居在成都或乐山都可以,
我们在一起好耍,
在贵州已干了几十年了,
老呆在那个鬼地方干啥!
我回应说:
正因为呆的时间长,
我了解贵州,
且有许多几十年结交的好朋友,
我不舍得啊!
对贵州这片多山的土地,
我已爱得很深沉,
对它发展的美好前景,
我充满必胜的信心!
编辑点评 与山结缘,源于作者的经历,源于生活的流动,源于生命的灵动。而作者与山结缘,乃予以人生的真情。若命中缺“木”,“森”是汉字中“木”最多的一个字,为补缺“木”的命,于是名中含三木,则为根繁叶茂,实乃生命之苍翠也。
山,真是一块宝地、福地、希望之地。难以忘怀的那段大山生活,在我青年时期,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抚慰、体悟,如今想起来都令人激动不已。山是沉稳的,因沉稳而显庄重;水是流动的,因流动而显灵气。正是有了山宽厚博大的胸怀,因势利导的气魄,山间清泉才能顽强而愉悦地向外奔涌,汇聚成溪。而对于我,则更为人的一生过往 --- 丰富、曲折、难忘。
伴随着大山脚下的还有砾滩上历史遗迹的山石,彼此相映成趣,山石经过流水冲刷,洗去了崩裂时留下的伤痕和尘土,重又回归于安静沉稳的大山气质中,不由得让人赞叹水从来不曾遗忘是大山给了它们汇聚成河的力量。而山水孕育了的就是人间正道。人就在此中乐于寓景,福也含予其间矣。
回首过往,弹指一挥间,当年大山深处的那段经历已成为我人生路上的精神财富。大山的气质与我仿佛也融为一体,感念大山,感念大山深处的人家,情系大山的发展,扎根大山的富裕,展望大山的美好未来,则为人生一大幸甚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