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总数:7654 篇
    文章评论:698 条
    注册用户:83 名
    点击总数:11312104次
网站首页 >> 史海采珠 >> 文章内容

端阳节与诗人——《小西湖》总第二十期

[日期:2023-01-04]   来源:《小西湖》总第二十期  作者:程贵涛   阅读:190次[字体: ]

     农历五月五日端阳节。端阳二字,用现代语说就是暑天开始;或者说,天气开始热了。天气热有利于五谷的生长,但同时也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与疾病的传播,因此,农历五月又有“毒月”之称。

像许多具有民族性的节日一样,五月端阳节传统相沿的习俗,也在我们的社会里生了根。端阳吃粽子,根据传说,源于楚人为纪念投汨罗江而殉身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在五月初五总要裹些糯米饭,或蒸些糕粽来祭祀屈原,又恐投入江中被鱼儿吃掉,就用竹筒盛着糯米饭掷下,以后渐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而演变成今日的粽子。在端午吃粽子,是具有追思屈原的意义。

粽子的馅,过去用糖、枣泥、松子、胡桃、姜桂等,今天都变成了猪肉、豆沙、火腿、蛋黄之类,这也表示时代在进步。

与吃粽子同具追思意义的是划龙船,这是端午节这天最高潮的活动。当屈原忧时伤国,以至投身汨罗江时,楚人纷纷划船赶来援救,终未见其踪影,而形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后来,楚人为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乃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他。

此外,端午节还有很多耐人寻思的习俗流传。端午民俗,家家户户最普遍的是在大门插悬菖蒲和艾叶。菖蒲叶子修长,一端尖锐,看来好像一柄宝剑,人们便以蒲代剑,就用到驱邪镇魔来了。艾叶本来可做药物,三年之艾,可治七年之疾。针灸金针的尖端插入人体,尾端附以艾绒,点火灸之,功可疗病。人们对艾叶颇具好感,在端阳那天,把艾和菖蒲插挂在门楣,艾叶掌形,把它看作旗帜,认定它俩是辟禳圣物。说什么是“菖蒲作剑斩百魔”,“艾叶为旗迎千祥”。

端午民俗,还有“贴朱砂午时符”、“五色草浸水沐浴”、喝雄黄酒等,以辟邪驱瘟,且以消毒尤为重要,所以,年年端阳也是一个大扫除的日子,对于环境清洁,极有帮助。制香囊,也是至今仍为大家所喜欢的玩意儿。以前姑娘们绣荷包,里面装点儿香料,可以辟毒,也好闻香,送给弟妹或亲人。香囊花式较多,有粽子形及花鸟人像等,玲珑夺目,里面注些檀香,再以五色丝线系之,佩在胸前,清香爽鼻,又可辟邪。

端午流传的典型故事,主要是屈原投江报国。屈原又叫屈平、归人,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生于

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三四○年)正月初七(据郭沫

若的蒲剑集屈原考一文)。楚国的王族有三个姓:屈、景、昭,就是所谓“三闾”。屈原是贵族子弟,他做过三闾大夫,做过左徒。

他长得眉清目秀,仪表很好,加上记忆力强,读书

多,懂政治,又会讲话,楚怀王很信任他,对内帮助

楚怀王办理政务,起草法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于

外交上的事情。

楚国是个大国,长江流域多半是楚国人开辟出来的。楚国又最先使用铁铸兵器,他们造的铁矛铁剑,非常锋利。那时候社会经济向上发展,中国趋向统一。楚国是很有资格来统一全国的;可是楚国的内政没有什么改革,倒让僻处西北落后地区的秦国抢先一着。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生产增加,士气提高,渐渐用”蚕食”方法向邻近各国侵略。六国都害怕秦国,就有人建议结成联盟,一致抵抗,这就叫”合纵”。楚怀王曾经不只一次地被推为从约长,领导各国抗秦。秦国用金钱收买六国的贵族,拆散他们的团结,引诱他们单独跟秦国和好,这就叫“连横”。从此六国的政客分成合纵与连横两派,楚国内的反秦和亲秦两派就对立起来了。

屈原当然是属于反秦派的。和他同在楚王周围的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是亲秦派人物。楚怀王虽然信任屈原,可经不起秦国的威逼利诱,经不起小人的从中挑拨,从此便渐渐疏远了屈原。

秦昭王约楚怀王在武关相会,屈原认为秦王居心叵测,竭力劝怀王不要去,怀王又不听他的话,结果被秦国扣留起来。怀王死在秦国,他的儿子顷襄王即位以后,亲秦派大为得势,屈原被放逐到汉水以北。过了几年,秦兵攻破楚都郢城,他看楚国已经危殆,前途渺茫,悲愤抑郁,遂投汨罗江自尽了。那时候他六十多岁。他自沉的那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留给我们不少诗篇,诗是文学中境界最高的作品,我们的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因而年年今日,诗人们也相聚一堂,纪念屈原,如今又称为诗人节。

相关评论
热门阅读